
在古代历史中竹演配资,幼帝即位时,通常会出现四种情况:后宫干政、外戚专权、太监干政和重臣擅权。汉武帝去世后,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,朝政难免出现权力旁落的局面。最为显著的,是外戚霍光的专权。
霍光的专政并没有受到后代的指责,反而得到了许多称赞。那么霍光真的是忠臣,还是因为缺乏机会作乱呢?这其中,既有忠诚的因素,也有他没有时间犯错的原因。
首先,谈谈霍光的忠诚。汉武帝晚年爆发了巫蛊之祸,导致太子刘据死去,继承人不得不重新选定。汉武帝的三个儿子中,最适合的继承人便是刘弗陵,然而他年纪尚小,朝政的稳定性就变得尤为重要。为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,汉武帝采取了一个极端措施——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,亲手杀掉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,从而避免了后宫干政的风险。
展开剩余79%此时,辅政大臣的选择成为关键。汉武帝心中已有几位候选人,包括文官田千秋、赵过和桑弘羊,三人分别负责推动富民政策,汉武帝相信他们能为少帝的治国大业提供帮助。然而,除了文官,汉武帝更希望有一个能够平衡政局并有威望的武将来辅佐刘弗陵。在这方面,霍光、金日磾和上官桀是主要的人选。
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人,后来归降汉朝,他因一次救驾事件获得汉武帝的宠爱。上官桀则是一个精于奉承的官员,凭借灵活的言辞和举止竹演配资,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。然而,在这几位候选人中,霍光凭借其与汉武帝的亲戚关系脱颖而出。
霍光是汉武帝卫青姐姐的儿子,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,因此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。霍光从奉车都尉逐步升迁到光禄大夫,并且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,始终谨慎小心,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和依赖。
公元前87年,汉武帝正式将八岁的刘弗陵立为太子,并任命霍光为大司马、大将军,金日磾和上官桀分别担任车骑将军和左将军,负责辅佐刘弗陵的朝政。这样一来,霍光和其他两位武将的内朝权力被明确划分,而外朝则由田千秋和桑弘羊掌握。霍光被任命为首辅,相当于在汉武帝死后成为了朝廷最具权力的人。
然而,汉武帝的这种权力布局并不稳固,霍光很快就利用自己的策略,逐渐摧毁了外朝的对立势力。他先通过编造一份武帝的遗诏,让金日磾和上官桀被封为列侯,使他们在政治上与外朝的功臣平起平坐。接着,霍光通过政治联姻,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上官桀的儿子,并将另一位女儿嫁给金日磾的儿子。通过这种联姻,霍光与其他两位权臣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。
霍光稳住了内朝权力后,开始集中精力对付外朝,首当其冲的便是桑弘羊。桑弘羊曾推行的盐铁专卖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收入,却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。霍光利用这一点,发动了与桑弘羊的激烈辩论,最终在“盐铁论”中占据了上风,桑弘羊的政治威信受到了极大打击。与此同时,霍光通过消除政敌,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权力。
不过,霍光的权力并不是没有代价。他的政敌上官桀曾试图通过谋杀霍光来获取更多权力。上官桀联手其他人策划刺杀霍光,计划却被提前泄露,霍光率先采取行动,一举打击了这些阴谋者。最终,上官桀、燕王刘旦等人都被处死,而霍光的权力则进一步巩固。
然而,霍光的政治手段并不止步于此。公元前78年,霍光开始削弱丞相田千秋的权力,并通过自己的亲信掌控了大部分朝政。霍光继续扶持刘弗陵,使其保持对权力的依赖,自己则牢牢掌控了大清政坛。
但随着霍光的死去,汉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。霍氏家族的权势逐渐被削弱,汉宣帝开始逐步打击霍氏的势力,甚至采取了毒杀霍氏成员的手段。最终,霍光的家族在宣帝的清洗下遭到灭族。
总的来说,霍光虽然在大部分时间内致力于稳固国家政权,但他为了个人家族的利益,不惜采取极端手段,最终导致了他家族的覆灭。历史评价霍光时,虽然称他为有功之臣,但也指出他在专政时的手段过于激烈,最终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政治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